透射式拉曼光谱仪凭借其高光通量、高灵敏度及杰出分辨率,成为材料科学、生物医药、环境监测等领域至关重要的分析工具。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透射式光路设计,结合体相位全息光栅(VPH)技术,可实现微弱信号的高效采集与精准解析。以下从实验准备到数据分析,系统梳理其操作流程。
一、实验前准备:安全与校准并重
1.安全防护
穿戴实验服、护目镜及防激光手套,确保激光安全等级符合标准。检查仪器散热系统及光路密封性,避免激光泄漏风险。
2.透射式拉曼光谱仪校准
使用标准样品(如单晶硅)进行光路校准。以532nm激光为例,通过调整针孔位置使硅峰(520cm⁻¹)偏差≤±0.5cm⁻¹,确保光谱定位精度。例如,武汉谱元光电的NeoRaman-VPH系列采用零像差设计,衍射极限分辨率可达4cm⁻¹,校准后需验证其极限分辨率是否达标。
3.参数预设
根据样品特性选择激光波长(532nm适用于无机材料,785nm降低荧光干扰)、积分时间(1-10秒)及扫描次数(3-5次)。例如,测试有机化合物时,建议扫描范围400-3200cm⁻¹,以覆盖C-H、O-H等特征峰。
二、样品测试:精准操作的关键环节
1.样品装载
液体样品需注入石英毛细管或比色皿,确保无气泡;固体样品需压制成平整薄片(厚度50-200μm),避免多次散射干扰。例如,在测试石墨烯时,需保证样品表面与载玻片紧密接触,以获得均匀信号。
2.光路聚焦
通过显微镜白光模式定位样品,切换至激光模式后,采用“低倍→高倍”渐进聚焦法,使光斑直径≤1μm。对于透射式设计,需确保激光穿透样品后被高效收集,避免信号损失。
3.数据采集
启动测试后,实时监测光谱曲线。若信号强度不足,可逐步增加激光功率(默认从5mW起调),但需避免样品热损伤。例如,测试蛋白质样品时,功率需控制在10mW以内,防止变性。
三、数据分析:从原始信号到科学结论
1.背景扣除
使用软件扣除空气中的CO₂、N₂等干扰峰,或通过空白样品(如纯溶剂)采集背景光谱进行差值处理。
2.峰位比对
将实测峰位与标准数据库(如RRUFF矿物数据库)比对,结合峰强度与半高宽(FWHM)进行定性分析。例如,识别二氧化钛晶型时,锐钛矿(144cm⁻¹)与金红石(143cm⁻¹)的峰位差异仅1cm⁻¹,需高分辨率仪器(如0.1cm⁻¹级)方可区分。
3.定量建模
通过主成分分析(PCA)或偏最小二乘回归(PLSR),建立峰强度与浓度的定量关系。例如,在药物多晶型分析中,可利用特征峰面积比计算不同晶型比例。

四、维护与优化:延长仪器寿命的秘诀
1.日常清洁
使用无尘布擦拭样品台与显微镜镜头,避免有机溶剂腐蚀光学元件。定期清理光栅表面灰尘,防止衍射效率下降。
2.定期校准
每季度进行波长与强度校准,使用汞灯(253.7nm、546.1nm)验证光谱线性度,确保长期稳定性。
3.环境控制
保持实验室温度20-25℃、湿度40-60%,避免温度波动导致光路漂移。例如,安东帕Cora 7X00系列配备温控模块,可自动补偿环境影响。
透射式拉曼光谱仪的操作需兼顾精密性与系统性,从实验设计到结果解读,每一步均需严格遵循规范。随着VPH光栅与深度制冷CCD技术的普及,其检测限已突破ppm级,为纳米材料、生物标志物等前沿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掌握正确使用方法,方能充分释放这一“分子指纹”探测器的潜能。